昌江牛皮凳:300年民間手藝 傳統(tǒng)技藝煥發(fā)新生機
- 來源:南海網
- 時間: 2025-02-26 23:18:00
南海網2月26日消息(記者 陳望 )小小一張凳子,不僅能坐,還能走進秀場供人觀賞,甚至被人收藏。它就是“牛皮凳”,海南黎族的傳統(tǒng)工藝品之一,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。近日,昌江黎族牛皮凳入選“我家鄉(xiāng)的非遺好物”網絡評選名單。
黎族牛皮凳,主要以牛皮和藤制作而成,據了解,黎族的祖先以前狩獵后,有用黃猄皮和鹿皮等制作皮具的傳統(tǒng),后來禁止捕獵后,改用牛皮做凳子,是物盡其用的一種表現,也是這種傳統(tǒng)的延續(xù)。
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昌江王下鄉(xiāng)、石碌鎮(zhèn)、七叉鎮(zhèn)、叉河鎮(zhèn)等黎族鄉(xiāng)鎮(zhèn),以從王下鄉(xiāng)牙迫村搬遷至石碌鎮(zhèn)水富村為主。

昌江黎族牛皮凳。 昌江旅文局供圖
2021年,為了保護傳承牛皮凳制作技藝,拓寬村民增收渠道,水富村在縣里的鼓勵扶持下建起了牛皮凳傳習所。如今,熟練制作牛皮凳的村民有30多人,一年可制作1000多張牛皮凳。
石碌鎮(zhèn)水富村村民、手工藝人林亞松說:“我學習做牛皮凳子已經五十多年了,村委會辦一個合作社,動員全村,會的要全部都來,不會的也要來學,大家一起互學互教。”
心靈手巧的手工藝人在制作牛皮凳時,會將采集到的喬木材料剖開后,制成約3厘米寬、1厘米厚的規(guī)格,再按凳子高矮所需的口徑箍成圓形。打磨藤條時,將粗藤條等分拗折再捆綁,細藤條一部分保留原樣、一部分對半剖開削薄。把細藤條緊緊纏繞連接在箍成圓形的木框上,使藤條與木框形成穩(wěn)固的三角形狀后,一張牛皮凳的基本結構才算完成。

昌江黎族牛皮凳。 昌江旅文局供圖
看似工序簡單,但對于水富村的手工藝人而言,牛皮凳是祖祖輩輩長期勞動的智慧結晶,不僅見證了歲月的更迭,更承載著歷史的記憶,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壯麗畫卷,訴說著過往與未來。
2018年,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縣級非遺項目名錄;2023年,昌江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近年來,昌江在春賞木棉紅系列旅游文化活動、“三月三”活動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都對牛皮凳進行展示并加以推廣,進一步傳承保護黎族傳統(tǒng)技藝。
而后,昌江的牛皮凳多次現身海南冬交會、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等大型展會和文旅活動現場,一路從籍籍無名,到打響名氣。在消費者眼中,牛皮凳是特色工藝品、手工家具;對地方而言,牛皮凳則是大產業(yè)、金名片。如今牛皮凳已成為昌江特色旅游工藝品,“非遺+文旅”的結合,讓傳統(tǒng)技藝在現代煥發(fā)新生機。
活動更多
掃碼下載南海網客戶端
掃碼關注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-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nhwwljb@163.com
-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612006002
-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:瓊B2-2008008
-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 966123
-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2108281
- 廣告經營許可證:460000100120
-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
- 互聯(lián)網出版許可證:瓊字001號
- 瓊公網監(jiān)備號:46010602000273號